ENGLISH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院士风采
院士风采


宋玉泉  

中国民盟盟员,中科院院士,生于1933年6月12日(农历),1955年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。现已在超塑性的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。讲授14门课程,培养硕士13人,现有在读博士生4人。兼任《中国科学》、《科学通报》、《机械工程学报》、《宇航学报》编委。

工作经历

1955年-1979年,先后在吉林工业大学物理教研室、金相教研室、锻压教研室任教。
1979年晋升为金属塑性加工专业副教授。
1985年晋升为金属塑性加工专业教授。1987年任吉林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兼职教授。
1992年由国家教委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。
1988年筹建超塑性研究室。
1994年筹建超塑性及塑性研究所。
1997年被评为中科院院士。

获奖情况

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一项、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、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、机电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。

在研课题
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、博士点基金项目一项。


李元元



男,汉族,195810月生,广东梅县人,工学博士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工程院院士。现任吉林大学校长。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。

长期从事材料加工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、科研工作,在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和有色合金材料的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研究、材料-工艺-装备-产品一体化和工程化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,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,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。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“973”“863”计划、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(课题)12项,国防军工项目12项,主持和参加其他项目46项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(均为第一完成人),部、省科技一等奖4项(其中3项为第一完成人)、二等奖2项(均为第一完成人)、三等奖3项(其中2项为第一完成人)、广东省火炬二等奖1项,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;获授权发明专利40项、实用新型专利7项、软件著作权3项,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、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;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16 (其中SCI收录92篇,EI收录152篇,ISTP收录39);出版专著2部、教材1部,参编著作3部。指导培养了博士后7名、博士生25名、硕士生 27名;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。

1999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。先后被评为广东高校七五期间先进科技工作者(1991年),广州百名教育新秀(1991),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(1992年),广东省第三届丁颖科技奖(1993年),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(1994年),第二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(1995年),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(1995年),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(1995年),广东省高校优秀党员(1996年),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(1996年),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(2001年),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(2002年),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人选(2002年),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(2002年)等。2005年被英国格拉摩根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。作为负责人所带领的学科团队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先进集体、教育部创新团队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团队、广东省高校第一批千百十工程先进团队。

197310月上山下乡参加工作。1981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826月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铸造专业,19876月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铸造专业(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方向),19987月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(在职攻读)。19826月至19848月在湖南大学机械系铸造教研室任教。19876月至今在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(现为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)任教。19921月晋升副教授,199312月破格晋升教授,199812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。199212月任铸造及复合材料研究室副主任;1994年任机电工程系副主任、校党委委员;19972月至5月作为高访学者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金属物理所从事合作科研。200410月任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;20066月任金属新材料制备成形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;20085月任金属材料高效近净成形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(B类)主任,200912月任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。1998年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、校党委常委、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研究开发中心主任;19993月至200011月兼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;20039月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、校党委常委。
20119月起任吉林大学校长(副部长级)。



版权所有:b82.com官方网站 2017 ?

地址: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988号  邮编:130022 电话:0431-85094375  E-mail:cailiao@jlu.edu.cn